變革項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花錢的,同樣是為了物流運作,把錢用在物流設施、設備或工具上,錢的定義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有一個平面倉,之前是能存放2000托貨物的,最近兩個月因為設施損壞(如屋頂漏水)導致一些庫位不能使用,現在整個倉庫只能放1800托貨。
如果你花一筆錢去把損壞的設施修好,倉庫重新能堆放2000托貨了,那么這一筆錢是被定義為“費用”。
而假如你花另一筆錢在平面倉里安裝上立體貨架,變成立體庫后可存放4000托貨了,那花的這另一筆錢應該被確定為“投資”。
簡單的分類方法,費用就是用于恢復資產原來的性能、產能、效率等屬性的,而投資則是能讓資產升級到比當初購置、建造、安裝時更高的水平。
因此,值不值得投資,就得通過計算來看回報率能否達到公司的預期;投資多少為最佳,就要看為了達到預期的運作目標和回報率的前提下,所花最少的金額是什么;投資額有限的情況下,把資產升級到什么水平最有利于物流運作提升。
物流的運作有流程可以保障日常運轉,但在提升乏力或希望進一步改善時,投資拉動是一個重要的外力,讓運作轉得更快更好。
而投資,是需要有回報在背后做支撐的,即回報至少不能低于投資,才可讓資金進入這個項目運轉起來,從而帶動物流運作,因此,投資必須計算回報。
也許有人要說了,按市場價估算假如上4000托貨位的立體貨架要150萬元,那我比之前平倉時每個月多增加2000托的貨位,就可以少租2000托的外倉面積。按每個月貨物周轉的次數算出來可以節約的倉租費、一卸一裝的搬運費、還有短駁運費,一個月就省8萬,一年就省96萬,不到兩年就收回投資啦,這么明顯還要計算什么投資回報嗎?
如此估算就有點圖樣圖森破了(Too young too simple),請問以下這些要點考慮了嗎:
1、除了減少的倉儲費和運費,那增加2000托的庫容,是否要添加叉車和倉管員?這些需要增加多少錢?
2、運費合同有沒有簽保底量?承運商是按預測數據來準備車輛資源,如果減少的運量讓承運商的車輛閑置起來導致虧本的話,不會提漲價?
3、貨架是怎么開發票的?整體費用都開17%的增值稅還是安裝勞務那部分另開其他稅點的票?按多少年折舊?
4、投資的支出是一次性還是分筆投入?未來幾年每個月的現金流如何?
5、折現率(discount rate)、凈現值(NPV)和內部回報率(IRR)分別是多少?
也許你要反駁說,這些都是財務到時會計算的,或者還想著現在才剛剛是變革發起的階段,要等后續的具體方案確定、貨架供應商敲定、采購談判完成、商務財務條款談妥才去計算投資回報的話,老板(變革所有者)會感覺這個投資項目很不靠譜,漏洞百出,根本不敢決策是否去推行,并且不能排除算出來是不值得投資的結果。然而事后再去計算投資回報時,大量的精力已投入,成本已沉沒,事已晚矣。
所以,投資回報的計算一定要在變革發起的階段就完成,計算結果還要求盡可能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