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業有一個很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似乎你有多大的倉庫,你的倉庫就會堆滿多少庫存;你有多少個倉庫(庫位),你的每個倉庫里面就會全是庫存!倉庫有多大,庫存就會有多高,同時擺放越亂!如同居家過日子,再大的房子,時間長了也覺得擠的慌,更何況一多就會亂的情況下更加難受。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從理論上講,一個企業,庫存控制水平的高低應該是與物理倉庫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系的,而是應該與管理方式有聯系。然而實際情況的卻非如此。
傳統的庫存管理依賴手工記錄貨物的進出數據并錄入ERP系統。但是,隨著倉庫進出庫頻率不斷增加,商品流通速度加快,這種手工操作模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使系統運營成本增加,還無法為ERP系統中出入庫統計、盤點統計等功能提供及時和準確的數據,影響了企業的決策速度和市場競爭力。
這是為什么?總結的結果大概是這樣幾個方面:
1.先買回來再說
這就如同我們過日子,房子大嘛,東西可以隨便買,買了隨便放,結果等到了時間一長,家里的東西,該買的,不該買的,常用的,不常用的,買了永遠沒用的,到處都是!于是房子就會顯得越來越小了,同時越來越亂了!
制造業的采購與生產控制當然比居家過日子采購要理性的多,特別是那些應用ERP比較成功的企業。但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無論ERP怎么計劃、統籌,計劃的執行是人在做的 - ERP告訴你在5月10日進50臺設備,采購員就有可能以種種理由在5月5日就把貨給進來了!而且還可能多進!本來計劃好只生產5000件成品,可能最終是生產了6000件甚至更多,為什么?早采購,多采購,多生產,對大家來講就多一些安全,反正是有地方放嘛!銷售方面可能也沒有太大的壓力,有東西賣不出去沒關系,有了客戶需求,沒東西賣才是最令人頭痛的!這樣無限循環導致的結果就是
2.倉庫越大,管理難度越大。
倉庫管理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庫存數據的準確性。倉庫面積大,定置管理可能就“沒有必要”做的那么好,反正有的是地方,結果就有可能導致庫存數據的混亂,而庫存數據的混亂就完全可能導致MRP計劃出現問題,最終就是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都來了,庫存越來越大,物料短缺的情況卻是越來越多,生產無計劃停產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多,該發出的成品發不出去也就成了惡性循環。于是,庫存膨脹就成為必然!
3.倉庫越大,劃分的庫位就可能越多。
正是由于倉庫面積足夠大,人人都把倉庫當成唐僧肉,特別是那些比較大的制造廠,部門、機構比較多,大家分工不一致,誰都想擁有自己的倉庫區域(庫位),甚至連人事和行政也要在倉庫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你就會發現,每家的庫位里面都有東西,即使僅僅體現在生產用料上:設計研發部門的庫位里面會有很多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的亂七八糟的新材料,而且誰也不敢隨便處理掉它們;IQC(進貨檢驗)部門會有永遠也檢不完的待檢物料;MRB(物料評審委員會)會堆積越來越多的永遠也下不了結論的而且是不能用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生產說你有那么大的倉庫,我多生產點放在你那里還算過分嗎 … 而倉庫管理本身呢,由于倉庫比較大,也懶的去做什么先進先出,早來的晚到的,就這么著吧!
倉庫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方法和制度!
那么應該如何解決了?制造業倉庫物料擺放應該追尋的原則是:
1、面向通道擺放——便于物料在倉庫內移動和取出;
2、先進先出的原則——防止貨物因保管時間過長而發生變質和損耗等;
3、周轉頻率對應——根據物料進貨發貨的不同頻率來確定貨物的存放位置。
4、同類歸一——相同或相類似的物料存放在相同或相近的位置,便于分揀和查找;
5、重量、形狀對應——便于搬運和安全作業;
6、五五堆放——五五成行、五五成方、五五成包、五五成堆、五五成層;方便物料的數量控制、清點;